BY

中醫痘痘種類解析:改善「濕熱」體質、從根本抗痘【國醫節特輯】

中醫看痘痘,除了外觀種類外,最重要的判別依據其實是體質!不同的身體狀況所引起的痘痘種類也有所不同,從體質辨認痘痘,曾能有效內外兼治改善膚況。深入解析中醫治療痘痘的根本方法,找回平滑肌膚!

痘痘從哪來?中醫判別痘痘的種類

中醫的觀點中,長痘痘是因為體內的「熱」過多,體熱容易導致汗出,汗水刺激皮膚造成皮脂腺堵塞,進而引起局部發炎,產生痘痘。

中醫判別痘痘種類

飲食不節、情緒、壓力、作息失衡等都會使體內「熱」過度失衡,造成痘痘找上門,以下介紹幾種容易長痘痘的體質:

▸ 肝經濕熱:

因長期熬夜或愛吃重口味導致體內濕熱累積,熱毒蘊於肌膚,形成痘痘,痘痘通常呈紅腫發炎狀,並伴有膿包。肝經濕熱體質者通常伴隨口苦咽乾、睡眠品質差等問題 治療上適合以清利濕熱為治療方針,常使用黃芩、黃連、黃柏等中藥材搭配治療,幫助清熱解毒。

▸ 脾虛痰凝:

此類型的患者脾虛運化功能失常,導致體內痰濕積聚,痰濁瘀阻於經絡皮膚,導致痘痘反覆發作,且難以癒合。痘痘通常呈現結節型、囊腫型,位於皮膚深處,觸碰時會疼痛,且容易留疤 治療上適合以健脾益氣、活血散結為主,選用白朮、茯苓、陳皮等藥材,幫助深層痘痘代謝、疏通瘀阻。

▸ 肺熱:

肺主皮毛,當肺熱上炎,熱邪外洩至皮膚,就容易引發大面積粉刺,若未得到妥善照護,會逐漸轉變為大面積的丘疹型痘痘,多發生在鼻翼兩側、額頭等部位。 治療上以清熱解毒的中藥為主,如黃芩、連翹等,並且日常飲食也要注意以清淡為主,減少食用過於刺激性的食物。 延伸閱讀:痘痘位置代表的身體警訊

中醫痘痘治療 — 實際案例分享

痘痘不只是青春期少年少女們會有的困擾,即使是成人,自身飲食不節或壓力過大也會容易長痘痘。

痘痘實際案例治療

40歲女性,前來就診時有容易汗出、胸口反覆長大痘痘的困擾。 痘痘外觀色紅且帶有膿頭,按壓無痛感。 治療上配合涼血化熱的藥方,並搭配外擦三黃無酸精華,於一週後痘痘膿頭已乾燥。

痘痘中醫輔助治療方式

針灸:中醫也會在合谷穴、頰車穴等位置施針。合谷穴可以排除體內多餘熱氣;頰車穴可以改善臉部出油狀況,增加臉部血液循環,加速痘痘代謝。 水藥—清膚方:每個人長痘痘的原因都各不相同,通常臉部也不會只有單一症狀的痘痘,因此可以透過水藥輔助治療,更全面性地從根本改善痘痘。清膚湯選用荊芥、連翹、黃芩等藥材,清熱解毒、消瘡腫,從體內去除濕熱,緩減痘痘發炎、改善油痘肌膚。 外敷:除了內服調理外,外敷改善也能加速痘痘痊癒。選用中醫師共研的三黃配方,依照中醫典籍中的抗痘古方:黃芩、黃連、黃柏,無酸煥膚,對肌膚不造成過度刺激,加強臉部循環代謝、幫助調節臉部肌膚油脂,收斂痘痘、預防痘疤沉積。 ————— 完整的中醫養護體驗 從蒔見開始 ————— 蒔見中醫診所 • 耕耘、實現 看見中醫的美 地址: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11號 電話預約:06-312-8527 LINE 門診預約→ *本文治療案例與照片影片經當事人同意刊登上傳。 *本文為治療案例內容,僅作為衛教資料介紹分享,治療效果會因個人體質與術後保養而有所差異。任何醫療處置均有潛在風險,實際治療須由醫師當面與患者評估及溝通。
Read More
BY

中醫溼疹治療深入解析:根本調理的自然療法【國醫節特輯】

溼疹總是反反覆覆、又紅又癢,對日常生活造成極大困擾,在嘗試過西醫藥膏與抗組織胺等治療後仍無法根治,此時透過「中醫溼疹治療」從治本的角度出發,調整體質、平衡臟腑功能,能更有效地獲得控制、預防再度復發。

什麼是溼疹?中醫如何看待?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皮膚炎症,從中醫的角度來看,溼疹的成因不僅是表面皮膚問題,更與體內濕熱、血熱、脾虛或風邪入侵有關。因此在臨床上根據患者體質,有以下幾種常見類型:

中醫判別溼疹

溼疹的病因非常複雜,多種內因與外因交互所導致,因此每個人溼疹發病的原因都不相同,體質、環境、免疫、代謝等都會有所影響,以下是在診間常見的幾種:

▸ 濕熱內蘊:

工作、生活壓力大,影響到身體的代謝循環,導致體內濕熱堆積,引發過敏反應、肌膚發炎;在症狀上會以紅斑為主、患處皮膚顏色鮮紅、伴有滲出液多、身熱口乾等狀況。 治療上適合以清熱利濕為治療方針,如:龍膽瀉肝湯、四妙散等。

▸ 脾虛濕困:

脾胃虛弱的患者加上食用過多刺激性食物,導致脾胃運化不良,濕氣滯留於體內,刺激皮膚產生反應;在患處通常顏色較暗淡,伴有滲出液多且顏色清稀。 治療上主要以健脾利濕為主,常使用胃苓湯為主方並輔以蟬蛻、薏仁等清熱止癢。

▸ 風邪侵襲:

多因外界環境變化(如氣候潮濕)使風邪入侵體表,引起搔癢與紅疹;發病急,多以紅色丘疹為主,搔癢感強烈。 治療上以疏風涼血的消風散,輔以連翹、赤芍等清熱利濕。

▸血虛風燥:

病程後期多轉為血虛風燥型,患處皮膚粗糙乾燥、角質增生明顯,搔癢感明顯且伴有皮屑脫落,易有色素沉澱和苔癬化的狀況。 治療上則以養血潤燥、調理氣血的四物消風飲、當歸飲子做加減。

中醫如何治療溼疹?實際案例分享

治療溼疹需要根據患者的體質、發作部位、病程長短、皮膚表現等來調配不同處方。

溼疹實際案例治療

該患者在兩側大腿、小腿有多處紅褐色斑塊與色素沉澱,患處搔癢難耐,持續已有三個月之久。 透過觀察可以發現患者下肢雖有紅褐色斑與色素沉澱,但局部無脫皮現象;實際觸診也發現皮下與肌肉質地皆為柔軟且張力較低的狀態,顯示患者體質有濕且陽氣虛。 而診脈後確認患者是以濕氣為主的濡脈,脈勢無力,也再次代表著下肢循環比較弱,造成代謝物無法排出體外的狀態。 因此在治療上以越婢加朮湯為主方,配合祛風止癢的方藥,以期達到祛濕又能加強代謝循環之意。

溼疹中醫輔助治療方式

除了透過中藥調理外,也可以透過針灸、水藥等其他方式改善溼疹困擾。 針灸:在陰陵泉或足三里穴位上施針,可以幫助去除體內濕氣、強化脾胃功能,加快身體清熱化濕的過程。 水藥—溫膚方:水藥經過多道手續熬煮而成,濃度更高、見效更快、藥性也更易被人體吸收;溫膚方以麻黃、白朮等藥加強皮膚發汗、代謝。將體內的濕熱帶出體表,能夠快速改善溼疹內溼外乾的惡性循環。 外敷:中醫師共研的紫黛配方,選用中醫藥材中兼具保溼、修復功效的「青黛」和「軟紫草」,能修復肌膚屏障、長效保濕,改善肌膚發炎乾癢。 ————— 完整的中醫養護體驗 從蒔見開始 ————— 蒔見中醫診所 • 耕耘、實現 看見中醫的美 地址: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11號 電話預約:06-312-8527 LINE 門診預約→ *本文治療案例與照片影片經當事人同意刊登上傳。 *本文為治療案例內容,僅作為衛教資料介紹分享,治療效果會因個人體質與術後保養而有所差異。任何醫療處置均有潛在風險,實際治療須由醫師當面與患者評估及溝通。
Read More
BY

中醫美顏針效果見證 — 醫師的診療日記【國醫節特輯】

你是否覺得中醫很神秘呢?幾根針就能治好長期痠痛,就連肌膚的老化,也能透過針灸讓臉部拉提、緊緻;由 方筱華醫師 分享美顏針的美學見證,解密美顏針背後的精準治療,到底是如何改善肌膚鬆弛老化。

肌膚鬆垮的原因:膠原蛋白流失

膠原蛋白是維持肌膚緊緻和彈性的關鍵,當膠原蛋白流失時,肌膚就會開始出現鬆弛、細紋和皺紋。以下是幾個導致膠原蛋白流失的常見原因:

1. 年齡增長

隨著年齡增長,人體的膠原蛋白合成速度減慢,特別是在25歲之後,流失速度比生成速度更快,導致皮膚逐漸失去彈性。

2. 紫外線傷害

長時間暴露在陽光下,紫外線會破壞膠原蛋白結構,加速皮膚老化,造成鬆弛、細紋和色素沉澱,因此日常的防曬非常的重要!

3. 糖化作用

當體內糖分過多時,會與膠原蛋白結合形成「糖化終產物(AGEs)」,使膠原蛋白變得脆弱且難以修復,影響皮膚的彈性和緊實度。

4. 不良的生活習慣

抽菸:香菸中的尼古丁會影響血液循環,減少皮膚獲取養分和氧氣的機會,導致膠原蛋白流失。 熬夜與壓力:長期睡眠不足或壓力過大,會促使體內皮質醇(壓力荷爾蒙)增加,進一步影響膠原蛋白的生成。

5. 營養不足

維生素C、蛋白質、Omega-3 脂肪酸等營養素對膠原蛋白的合成至關重要,缺乏這些營養會影響皮膚的修復與再生

美顏針層層治療 根本改善肌膚鬆垮

通過補充膠原蛋白就能讓肌膚回到年輕時的樣子嗎?並沒有那麼簡單! 我們的肌膚就如同房子一樣有著多層的構造,皺紋、鬆垮、暗沉等不同的肌膚問題,其實是來自不同肌膚層級的流失。 鬆垮可能是來自底層筋膜、肌肉的張力不足,無法將臉上的脂肪維持原先的位置,而導致看起來鬆鬆垮垮;皺紋則是源於真皮層的膠原蛋白和彈性纖維的流失,皮膚逐漸失去彈性和緊緻度,使肌膚無法正常回復到平滑狀態,從而形成皺紋,因此只是透過單一補充膠原蛋白,很難完全幫助整體肌膚回到年輕時的狀態。 美顏針便是透過中醫師對面部結構的剖析和精準的手法,層層治療,解決各式的肌膚問題。 淺刺:針對真皮層施針,能刺激自體膠原蛋白增生,改善面部凹陷。 中刺:主要針對皮下脂肪施針,調整面部脂肪,改善面部線條。 深刺:針對底層筋膜、肌肉層,向上拉提,改善鬆垮、下垂肌膚。

美顏針效果案例

當臉部肌膚鬆垮時,視覺上使法令紋、木偶紋變得相當明顯透過美顏針全臉治療,重塑臉部肌膚結構、拉提肌膚,改善法令紋、木偶紋等。

美顏針術後保養

除了透過美顏針作為改善面部肌膚困擾外,選用中醫師認可的保養品,以天然的成分呵護肌膚、內外兼顧,不僅可以修復肌膚屏障,也能使美顏針的效果更加乘:

1.前導:滋氧透潤參津露

以銀耳、人參、藏紅花等多種中藥材,促進肌膚「氣巡」代謝,喚醒肌膚,使肌膚透亮的同時,也能使後續保養品更易吸收。

2.修復:紫黛萬用修復霜

軟紫草是中醫的王牌修復成分,是天然的抗發炎成分;搭配青黛中萃取的靛玉紅,保濕鎖水、穩定屏障,舒緩術後肌膚。

3.緊緻:黑珍珠緊緻撫紋乳霜

肌膚老化與內陰不足有關,中醫抵禦皮膚衰老首重「養陰」,選用黑珍珠、首烏等珍貴藥材,從肌底滋養、修復、撫平細紋,使肌膚整體彈潤、緊緻。 ————— 完整的中醫養護體驗 從蒔見開始 ————— 蒔見中醫診所 • 耕耘、實現 看見中醫的美 地址: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11號 電話預約:06-312-8527 LINE 門診預約→ *本文治療案例與照片影片經當事人同意刊登上傳。 *本文為治療案例內容,僅作為衛教資料介紹分享,治療效果會因個人體質與術後保養而有所差異。任何醫療處置均有潛在風險,實際治療須由醫師當面與患者評估及溝通。
Read More
BY

失眠怎麼辦?中醫治療淺眠、多夢、睡眠不足,輕鬆進入深度睡眠

失眠是現代人常見的健康問題,長期淺眠、多夢、睡眠不足不僅影響日常精神狀態,還可能導致情緒不穩、焦慮、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長此以往,甚至可能影響內分泌與自律神經系統,導致免疫力下降、記憶力減退。許多人嘗試過各種助眠方式但效果有限,這是因為每個人的失眠成因不同,需要針對體質進行個別調理。本篇文章由睡眠障礙專家 邱雅琳中醫師 深入解析失眠的不同類型,結合中醫的理論,找出影響睡眠的根本原因,並提供精準的改善方式,遠離失眠困擾,輕鬆進入深度睡眠!

目錄

失眠的中醫觀點 中醫失眠調理 中藥調理:助眠中藥 逍遙疏肝湯:中醫安神第一首選 穴位按摩 改善失眠的方法 三種常見助眠迷思 睡前小酌可以幫助入睡 多運動就能睡得好 平日睡得少、假日一次睡飽

失眠的中醫觀點

入睡困難、睡眠少、淺眠多夢、睡醒仍沒有精神等,都是屬於睡眠障礙的表現;西醫會透過安眠藥等藥物進行治療,但長期依賴安眠藥,也可能產生相關的副作用,如:頭痛、疲倦、精神不濟等。 睡眠障礙在中醫裡屬於「不寐」,多與心、肝、脾、腎失調有關,中醫會根據不同的證型,提供適合每個人體質的治療方案。

失眠常見的中醫證型

一、肝氣鬱結型 常見症狀:入睡困難、容易心煩易怒、口乾、頭脹 此證型的患者多因人際關係、工作壓力等因素,情緒及壓力未能紓解,影響到心神,導致多夢、難以入睡。 此時會以「疏肝解鬱」為主,搭配「清心安神」為輔,常用方劑如柴胡疏肝湯等,能暢通全身氣血循環,改善因鬱結而難以入睡的狀況。 二、心脾兩虛型 常見症狀:淺眠、易驚醒、記性差、易疲倦、心悸 心脾兩虛型的患者,最常見的主訴便是「很累但睡不著」,此狀況多因白日思慮過度、勞倦傷神,而使心脾耗弱,導致陰虛、氣血不足,心神不寧而導致睡不沉,稍有聲響便會被驚醒。 此時便會以「滋陰補氣」為主方,並搭配養心安神等功效的中藥材,常用藥方有酸棗仁湯等。酸棗仁是目前在中、西醫界皆受到認可具有良好鎮靜、抗焦慮的功效,再搭配茯苓、川芎等中藥方,可寧心安神、梳理氣機,改善睡眠不深的困擾。 三、胃氣失和型 常見症狀:噩夢擾眠、易腹痛便秘、心煩燥熱難入睡 此證型的患者多有吃宵夜、過度進食等習慣,脾胃功能較弱者,消化不良反而使胃氣失和,干擾睡眠品質、難以入睡,便是中醫所謂的「胃不和則臥不安」。此種狀況便會以調理脾胃為主,常見的健脾和胃中藥處方,如:保和丸,可因改善睡前積食而失眠的困擾。 邱雅琳醫師也提醒會造成失眠的原因與每個患者的生活習慣、飲食、環境都息息相關,不同原因和每個人不同體質都會形成不同的病狀。在上文中,簡單列舉三種最常見的證型,但實際診療上還會細分出不同辨證,如:陰虛火旺、痰熱內擾、心火亢盛等,因此交由專業中醫師經望聞問切辨認,才能對症下藥改善失眠困擾。

中醫失眠調理

中醫在治療失眠等睡眠障礙困擾時,除了開立相關中藥處方外,也可以透過藥飲、穴位針灸、按摩、日常食療等方式多管齊下。

安神定志的中藥方

除了針對個人體質和證型開立適合的中藥方,針對有失眠困擾的患者,多會再輔以「安神定志」的輔方,協助患者更好的進入睡眠: 龍骨、牡蠣:生品具有潛陽安神的功用,多用來改善煩躁易怒、心悸等症狀 茯苓、茯神:益心脾、寧心安神,適合心脾兩虛、氣血不足的患者 合歡皮、知母:合歡皮解鬱寧心、知母滋陰除煩,適合肝鬱氣滯型的患者。

逍遙疏肝湯:安神第一首選

除了中藥方外,經過萃取濃縮藥物後製成的水藥,能更快速的改善睡眠困擾。 蒔見獨家配方逍遙疏肝湯,專為失眠者研發,藥性溫和、適合大多數體質;以柴胡、白芍疏肝養血,調節自律神經;浮小麥、大棗入心,安神定志,使失眠者更易進入深睡期,提升睡眠品質、穩定情緒。 【醫師小叮嚀】長期睡眠不足、壓力大,會加速大腦老化,使記憶力明顯下降。 早上推薦搭配服用聰明湯,幫助改善記性、活化腦部功能

助眠穴位

除了聽從醫囑按時服藥外,也可以在睡前按壓相關穴位幫助入睡:

1.三陰交穴

是足三陰經三條經脈交會之處,能夠疏肝理氣、舒緩頭痛。 【位置】腳內踝尖,向上四指寬處 三陰交穴除了能調理脾胃,平時若有經痛、水腫困擾,按壓此處也能改善

2.神門穴

屬心經的穴道之一,具有寧心安神的功效 【位置】以小指、無名指的指縫處為起點,垂直向下延伸至手腕橫紋處的交接點,內側凹陷處便是神門穴 除了在失眠時按壓,暈車時按壓神門穴也有助於緩和不適症狀

3.安眠穴

屬於經外奇穴之一,按壓此處可鎮定安神 【位置】 五指併攏,將小指放在耳垂下方,中指所對應之處。 除了幫助睡眠外,平時若有頭痛、心悸時,按壓安眠穴也有舒緩的功效

4.百勞穴

屬於經外奇穴之一,可以放鬆肩頸、舒緩疲勞 【位置】 低頭時脖子有明顯的骨頭隆起處,向上三指寬,並於中線處左右各一指寬處 肩頸緊繃也會導致難以入睡,按壓百勞穴可以放鬆肩頸肌群、舒緩日常疲勞

改善失眠的方法

改善失眠並非一蹴可幾,想要徹底杜絕失眠,在日常作息和飲食上也要維持良好的習慣,才能有效預防失眠反覆發生。

【助眠飲食】

補充助眠食物:可以多攝取含色胺酸的食物,如:牛奶、香蕉、堅果等,能夠幫助生成褪黑激素助眠 避免刺激性食物:睡前3小時也要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濃茶、酒精,以免影響神經興奮。

【生活習慣調整】

固定作息:盡量維持規律作息,每日按時入睡、起床,避免熬夜 睡前減少使用3C產品,手機、電腦的藍光會影響褪黑激素分泌、降低睡意 舒適的睡眠環境:降低噪音、選用合適的枕頭與床墊,都能提高睡眠品質。 冥想與深呼吸:睡前 5-10 分鐘進行腹式呼吸或冥想,放鬆身心,幫助進入睡眠狀態。

三種常見助眠迷思

部分人在面對失眠時,會嘗試各種方法來助眠,但其中有些方法不僅無效,甚至可能讓失眠問題更嚴重。邱雅琳醫師舉出常見的錯誤助眠迷思,避免陷入這些誤區,才能真正改善睡眠品質!

1.睡前小酌可以幫助入睡?

「酒精可以讓人放鬆、快速入睡,能夠幫助睡眠!」 酒精只會讓人越睡越累!酒精代謝物會破壞睡眠結構,讓深睡期減少,導致淺眠易醒、睡醒還是會覺得非常疲憊。

2.多運動就能睡得好?

「睡前運動,讓身體累一點,很快就能睡著了!」 白天運動確實能幫助晚上入睡,但睡前2-3小時並不適合高強度運動,如:跑步、游泳、打球等。運動後會使我們的體溫升高、刺激腎上腺素等賀爾蒙的分泌,反而會延遲入睡的時間。 但如果白天沒有時間運動該怎麼辦?睡前其實也可以進行較溫和放鬆的運動,如瑜珈、伸展、冥想等,這些輕柔的運動也能平靜神經系統,幫助入睡。

3.平日睡得少、假日一次睡飽?

「平日就算熬夜,周末補眠就能補回來了!」 長期的睡眠不足是無法透過補眠調節的!長期打亂生理時鐘,會讓身體更難進入深層睡眠,導致睡眠品質下降,反而會越睡越累。維持規律的作息、減少熬夜,才是改善失眠的根本之道。 ————— 完整的中醫養護體驗 從蒔見開始 ————— 蒔見中醫診所...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