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癬、異位性皮膚炎、濕疹、脂漏等皮膚問題,對許多人來說,不僅是外觀的困擾,還帶來泛紅瘙癢、脫皮等不適症狀,對生活品質造成很大影響。
雖然西醫治療方法有其效果,但越來越多人開始尋求中醫的幫助,中醫透過整體調理體質,從根本上改善這些皮膚問題。中醫師無論是「針灸」、「即飲水藥」、「日常外敷」在現代使用上都已經有卓越的進步,透過醫師諮詢與日常護理就能高效舒緩症狀,並改善皮膚健康。

目錄

乾癬、濕疹問題肌症狀大不同,常見皮膚問題一次搞懂!

乾癬、異位性皮膚炎、濕疹、脂漏性皮膚炎等問題,在中醫的觀點中普遍起於「濕熱」發不出來,但每位患者致病原因不盡相同,需透過專業中醫師仔細辨認,依據每個人體質不同開立適合的治療方案。

1.乾癬:調理血熱與濕氣

乾癬是一種由於免疫系統異常引起的皮膚病,患者通常會出現皮膚乾燥、紅斑、脫屑等症狀,因此又被稱作「銀屑病」;乾癬通常好發於成人,多發作在手肘、下背部、雙膝、手背、頭皮等處,不具傳染性,但一發作便難以徹底根治。

在西醫通常透過外用類固醇、潤膚劑等作為治療方式,但極易復發;在中醫觀點中,乾癬多與【血熱】和【濕氣】有關,體內的熱毒積聚而導致皮膚異常增生。在臨床上乾癬是相當複雜的病症,不同時期體內病癥皆有不同,需要透過醫師診斷判別,針對個人狀況以內服、外敷、針灸等多管齊下的治療,使乾癬不再復發。

2.異位性皮膚炎:疏風清熱、養血潤燥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過敏型皮膚病,通常表現為皮膚乾燥、紅腫、瘙癢。好發年齡從嬰幼兒時期、青少年和成人皆會發生,若沒有得到控制,容易反覆發作。

在西醫的診療中多會開立保濕和止癢藥膏,能夠達到立即性的止癢改善,但卻容易反覆發作;而中醫認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根據體質的不同,表現出的病症也不相同。「血虛風燥」體質者,多出現乾燥、搔癢、脫屑等症狀;「濕熱」體質者,容易有丘疹、水泡、膿胞等,「血瘀血虛」體質者,表皮苔癬化、色素沉著、乾癢難耐。

中醫病癥症狀表現
血虛風燥乾燥、搔癢、脫屑等
濕熱易有丘疹、水泡、膿胞等
血瘀血虛表皮苔癬化、色素沉著、乾癢難耐

中醫診療會以【疏風清熱】、【養血潤燥】為大方向,並根據不同體質為每個患者開立適合的調理方案,從體質上改善杜絕再度發作的困擾。

3.濕疹:調和脾胃、去濕排毒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疾病,通常會與異位性皮膚炎混淆,但其根因卻有所不同,濕疹主要會出現紅斑、發癢、水泡、起疹等症狀。中醫認為,濕疹是因為患者「脾胃虛弱」和食用過多辛辣刺激食物,導致脾胃運化不良、體內濕氣過重,導致濕氣積聚在體內,無法順利排出,進而引發過敏反應,使皮膚問題發生。

中醫會針對不同的病程、病癥、個人體質給出適合的處置。如症狀上以紅斑為主、伴有組織液多、身熱口乾等症狀,多屬於「濕熱」,適合以清熱利濕為治療方針;而在症狀上如果以丘疹為主、組織液較少、但有強烈搔癢感,多為「風熱」,適合以祛風為主; 而到了慢性期後,症狀上轉為苔癬化、粗糙暗沉,多屬於「血瘀」型,治療上會以調理氣血為主。

造成濕疹的原因多與日常飲食相關,因此在治療濕疹時,除了遵照醫囑服藥治療外,飲食上的改善也十分重要。應避免食用高糖分食物或濕熱食物,如:油炸、辛辣、荔枝、龍眼等。

4.脂漏性皮膚炎:調理油脂分泌、平衡肌膚油水平衡

脂漏性皮膚炎也是十分常見的皮膚疾病,容易發生於富含皮脂腺部位:如頭皮、鼻側、眉毛、眼皮、耳後。主要表現為皮膚油脂分泌過多,形成油膩感及脫屑,並伴有皮膚發紅、紅疹等現象。此外,脂漏性皮膚炎不一定伴隨搔癢感,因此容易與頭皮屑混淆,因此當皮屑有異常增多並伴隨發紅的狀況,要即早就醫交由專業醫師判斷。

在中醫認為,脂漏性皮膚炎不僅與生理上體質的失衡有關,也與精神心理上的壓力、情緒相關。因此中醫不僅著重調理「濕熱」、「氣滯」、「風熱」等體質上的病癥,更會開立「疏肝解鬱」的藥方幫助患者舒壓、調節情緒,改善自律神經失調,從根本上改善脂漏性皮膚炎。

5.酒糟性皮膚炎:清熱涼血、行氣去淤

酒糟型肌膚主要的表現在臉頰、鼻子、下巴和額頭等處,會有明顯發紅、灼熱、癢或刺痛感,嚴重時會伴隨紅色丘疹或膿皰。初期經過適當保養和飲食改善,紅腫會在一定時間內退去;但若未經過妥善處置,嚴重時不僅紅疹難以消退、還可能出現結節組織增生,形成酒糟鼻等面部問題。

而在中醫觀點中,酒糟型皮膚炎與「肺胃積熱」有關,肺胃之熱沒有得到適當的疏通,熱氣上湧刺激面部肌膚而成。常見病癥有肺胃積熱型、肺經血熱型、氣滯血瘀型等;根據不同病癥,酒糟型皮膚炎表現形式也有所不同,因此由專業中醫師判別後開立對應的調理方式,才能有效從根本改善。

中醫精準調理皮膚炎,預防「內濕外乾」的反覆發作

除了常見的透過科學中藥調理身體,改善內濕外乾的體質外,中醫也會透過水藥方、外用膏、針灸等方式,多管齊下由內而外改善令人困擾的問題型肌膚。

1.溫膚方:調理體內濕氣,改善乾癢

乾癬和皮膚炎的乾癢症狀,往往是由於體內的濕氣無法順利排出,積聚在皮膚下,導致發炎和不適。中醫認為,這些皮膚問題與體內的濕氣過重、血液不暢有關,因此需要從內部進行調理。

溫膚方中常用的中草藥包括:

  • 桂枝:能溫通經絡,散寒解表,促進新陳代謝,改善血液循環。
  • 炒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的效果,幫助舒緩乾癢。
  • 麻黃:具有發汗作用,有助於排除體內濕氣,減少皮膚炎症。
  • 生白朮:健脾祛濕,改善體內濕氣積聚。
  • 石膏:清熱解毒,對抗由濕熱引起的發炎反應。
  • 防風:祛風解表,能舒緩過敏引起的皮膚反應。
  • 黃耆:增強免疫力,對抗外界刺激,調理內外氣血。

這些草藥能有效幫助改善體內的濕氣與熱毒,促進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減輕乾癬和皮膚炎症狀的效果;長期服用此方,能預防內濕外乾的反覆循環。

2.外敷:紫雲膏與青黛膏修復皮膚屏障

除了內服藥方,中醫上的外敷療法也能有效改善皮膚問題,特別是紫雲膏和青黛膏,使用天然素材且有強大修復效果的藥材組成,溫和、有效改善問題肌紅腫、搔癢的困擾。

  • 紫雲膏:以軟紫草為主要成分,對舒緩肌膚、修復皮膚屏障非常有效。紫草含有天然的抗炎成分,能夠減少過敏反應和發炎反應,甚至連有傷口的時候都能即時的舒緩,是中醫非常重要的膏藥。
  • 青黛膏:青黛又稱為「潤燥聖草」,有助於深層代謝老廢角質,使因角質過度增生而擠壓發炎的皮膚獲得紓緩與修復,減少瘙癢與搔抓,長期使用能夠有效增強皮膚的保濕能力,避免皮膚變乾、出現裂痕等問題。

由於現代中醫新萃取技術的進步,軟紫草與青黛兩者已經可以結合為日常的保濕修復霜,質地輕盈不黏膩,不僅能強化皮膚的修復能力,幫助修復受損的皮膚屏障,更可以預防外界刺激物進一步引發過敏。

3.針灸:改善乾癬、濕疹的理論基礎

對於皮膚問題,針灸亦可以在多方面發揮作用。

  • 促進血液循環:針灸能有效刺激經絡,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從而有助於減輕由於血液不暢引起的炎症反應。這對於乾癬患者的皮膚增生和脫屑現象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 調理脾胃功能:中醫認為乾癬、濕疹等皮膚病與脾胃失調有關。針灸可以調理脾胃功能,增強脾胃運化濕氣的能力,從而幫助排出體內多餘的濕氣,減少對皮膚的負擔。
  • 舒緩過敏反應:針灸可以調節免疫系統,減少過敏源引發的反應。這對於異位性皮膚炎等過敏性皮膚病患者尤其重要。
  • 調節神經系統:針灸還能刺激神經系統,幫助緩解由焦慮、壓力等心理因素引發的皮膚病;針灸的放鬆作用能夠減少皮膚癢感,降低因為搔抓而引發的皮膚損傷。

4.日常保養品:選用適合問題型肌膚的保養品,減少刺激

問題型肌膚的臉部皮膚會變得相當敏感和脆弱,此時需選用溫和不刺激的保養品,才能避免對肌膚造成二次受傷。

  • 選用不含皂鹼的清潔產品不管是臉部還是身體的清潔產品,問題型肌膚建議使用不含皂鹼的產品。皂鹼的清潔及去污能力十分強力,洗後容易十分乾澀跟緊繃,對於有濕疹、乾癬、異位性皮膚炎等問題肌膚來說,使用皂鹼產品容易使症狀更加嚴重。
  • 不含酒精、香料、酸類等刺激成分:除了皂鹼外,保養品上也要選用無酒精和無香料的產品,並避免使用酸類產品,避免對肌膚造成外部刺激。
  • 加強保濕、修復功能:現今的保養品功能十分多元,對於問題型肌膚而言,最重要的便是保濕和修復功能。中醫師推薦可以選用由天然銀耳製成的保濕保養品,銀耳是自然產物中唯一能與玻尿酸相同,達到百萬保濕因子的保濕成分,並能在乾敏肌的肌膚上形成長效的保水屏障,十分適合皮膚炎乾燥、脫屑的狀況。
  • 降低去角質頻率、強度:
  • 不管是濕疹、異位性皮膚炎還是有乾癬,其實都要避免進行去角質,若是要去角質,也應選用酵素做溫和的去角質,並至少間隔一個月以上。
  • 外出塗抹防曬:
  • 紫外線對於問題型肌膚是最大的威脅,尤其台灣不僅天氣溼熱、陽光強烈。因此外出時一定要注重防曬,並且要選用低敏、無刺激性的配方;除了塗抹防曬產品外,也別忘了做好物理性防曬,穿戴好遮陽帽和防曬外套也是不可少!

日常三少、四多食療養生,讓乾敏燥癢問題肌照護更有效率!

乾癬、濕疹、異位性皮膚炎、濕疹等皮膚問題與飲食密切相關。以下簡單的三少四多食療法,能幫助舒緩症狀並改善皮膚健康。

三少食療法

  1. 少吃辛辣食物
    辛辣食物會刺激體內熱氣,導致皮膚炎症,應減少攝取。
  2. 少吃油膩食物
    油膩食物會加重濕氣積聚,影響皮膚狀況。
  3. 少吃加工食品
    加工食品含有防腐劑和鹽分,對皮膚有害,應盡量避免。

四多食療法

  1. 多吃維生素A食物
    如胡蘿蔔、菠菜、紅薯,不僅幫助改善皮膚乾燥,也能使免疫系統更健康。
  2. 多吃維生素C食物
    如芭樂、柑橘、草莓,有助於抗炎並促進膠原蛋白生成。
  3. 多吃清熱解毒食物
    如綠豆、苦瓜,有助於排毒並減少炎症。
  4. 多吃潤膚食物
    如杏仁、蜂蜜,滋潤皮膚,減少乾癢。

透過三少四多的飲食調理,能幫助改善皮膚狀況,讓肌膚更健康,輕鬆應對皮膚問題。

專業中醫師的話

乾癬、濕疹、異位性皮膚炎、酒糟等問題肌,無論是從症狀還是從長期治療角度,都需要內外兼顧的綜合療法。中醫的內飲外敷方法,結合針灸等治療手段,能夠有效緩解病情,改善皮膚健康,幫助身體恢復自然的平衡。

案例分享:

  1. 酒糟型肌膚:多年酒糟肌經過醫師調理,大面積泛紅、丘疹、膿包都有明顯改善。





如果你正遭遇這些皮膚問題,不妨嘗試中醫的這些療法,讓肌膚回復光滑健康,同時也能改善整體體質,達到長期的治療效果。

————— 完整的中醫養護體驗 從蒔見開始 —————

蒔見中醫診所 • 耕耘、實現 看見中醫的美

地址: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11號

電話預約:06-312-8527

*本文治療案例與照片影片經當事人同意刊登上傳。

*本文為治療案例內容,僅作為衛教資料介紹分享,治療效果會因個人體質與術後保養而有所差異。任何醫療處置均有潛在風險,實際治療須由醫師當面與患者評估及溝通。

Oral Health Consultation

$160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Exam & Cleaning

$210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Laser Teeth Whitening

$380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皮膚又紅又癢,問題肌的照護指南

剛生產完後的媽媽們至少要等到傷口完全癒合後才能進行AMCT結構修復喔!當起立、蹲下等活動不會產生疼痛感後,就可以來讓醫師評估是否適合施作

AMCT療法適用範圍非常廣泛,有長期性、頑固性疼痛或是坐骨神經痛等都可以來做治療!但仍有骨質疏鬆症和外傷傷口的族群需避免,因此產婦建議待傷口癒合後再進行AMCT調整。

產後結構修復:治療時間約15-20分鐘 一般痠痛修復:治療時間約5分鐘

  • 痠痛急性期:一週2~3次,持續2~3週
  • 痠痛恢復期:一週1次,持續2~3個月
  • 痠痛保養期:兩週1次或每月1次

AMCT施作時是將力量直接傳入關節,因此感受因人而異,有些人矯正完會覺得痠痠的,但休息一陣後就可以恢復了!

醫師會給予食療建議和居家按摩方式,平時在睡前可以多加按摩幫助胸部發育喔!另外駝背、不合適的胸罩都會影響胸部氣血流通,建議多做擴胸運動、選擇合身不壓迫的胸罩喔。

Ready To Start?

Curabitur vulputate posuere tortor luctus vulputate laoreet pretium bland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