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Toggle兒童氣喘常因過敏體質或環境因素反覆發作,家長最關心能否根治。中醫氣喘治療強調「標本兼治」,依照病程分為兩大階段:急性期降低症狀;緩解期著重調養,改善過敏體質,降低氣喘再度發作的頻率。
由蒔見中醫蘇泓文醫師分享中醫氣喘治療,透過持續的體質調理,孩子不僅能減少對藥物的依賴,也能逐步改善呼吸功能,減少夜咳與氣促的困擾。
中醫氣喘2階段治療不只幫助控制急性症狀,更著重預防與長期健康,讓孩子呼吸順暢、安心成長。
兒童氣喘怎麼辦?認識成因與症狀
氣喘是兒童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根據國民健康署 106 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NHIS),未滿12歲兒童的氣喘盛行率約為5.6%,也就是說,每 100 名孩子中就有將近6人受到氣喘困擾。其中約9.2%的氣喘兒童在一年內曾因急性發作而前往急診,氣喘對孩童健康與生活品質有著相當大的影響。
氣喘(Asthma)是一種慢性呼吸道發炎疾病。患者的支氣管對外界刺激過度敏感,當受到過敏原、冷空氣或感染等因素影響時,會引起氣管平滑肌收縮、黏膜水腫、痰液分泌增加,導致呼吸道狹窄。這種狀態會反覆發作,常表現為咳嗽、喘鳴、呼吸急促和胸悶。在兒童中,氣喘常與過敏體質、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有關,屬於「過敏性三部曲」的一部分。

兒童氣喘的臨床症狀
- 咳嗽:尤其在夜間或清晨、運動後明顯。
- 喘鳴:呼吸時出現「咻咻」聲。
- 呼吸困難:孩子表現胸悶、氣促。
- 運動耐受度下降:跑跳後比同齡小孩更快出現咳喘。
- 夜間症狀:夜咳或因喘醒來。
兒童氣喘與一般感冒如何區分
氣喘的孩子發作時,多半也會出現咳嗽及流鼻涕的輕微症狀,與感冒症狀相像,容易讓家長誤以為是一般感冒。一般感冒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常見症狀包括喉嚨痛、流鼻水、發燒,通常在7~10天內逐漸痊癒。相反地,氣喘的特徵是持續或反覆發作的咳嗽、呼吸急促、胸悶或呼吸時有喘鳴聲,尤其在夜間睡前或早上起床後尤為嚴重。
除此之外,感冒多屬一次性疾病,不會規律性復發;而氣喘則可能因季節變化、環境刺激或過敏原而重複出現。如果孩子感冒後咳嗽久久不癒,或經常在夜裡、運動後出現咳嗽與喘鳴,就應該提高警覺,及早帶孩子就醫,進一步檢查是否為氣喘。
感冒 | 氣喘 | |
主要原因 | 病毒感染 | 慢性呼吸道發炎 |
常見症狀 | 流鼻水、喉嚨痛、咳嗽、發燒 | 反覆咳嗽、呼吸急促、胸悶、喘鳴聲 |
症狀持續時間 | 約 7–10 天可痊癒 | 反覆發作,可能持續數週甚至更久 |
發作特徵 | 偶發 | 夜間、清晨、運動後或接觸過敏原時發作 |
規律復發 | 不規律、不具固定性 | 可能隨環境或季節變化反覆發作 |
蘇泓文醫師也提醒各位家長,如果孩子咳嗽超過兩週仍未改善,或經常在夜間、運動後出現喘鳴與胸悶,就要特別警覺,這可能不只是單純感冒,而是氣喘發作的徵兆。
建議家長不要自行長期使用成藥止咳,而應帶孩子就醫檢查,釐清是否為氣喘,早期診斷、及早治療,不僅能控制症狀,也能透過中醫調理改善體質,降低氣喘復發的風險,讓孩子能更安心健康地成長。
氣喘治療的中西醫治療觀點
氣喘西醫與中醫治療
中醫稱氣喘為「哮喘」,強調本虛標實,「本虛」:代表身體肺、脾、腎三臟功能不足;「標實」:為身體症狀,可分為痰飲、風寒、風熱等外邪阻塞氣道。中醫強調依體質治療的「辨證論治」,根據不同階段證型變化,給予適合的階段性治療,從體質調理出發治療、預防反覆發作。
西醫則著重急性控制與快速緩解症狀,臨床上多使用支氣管擴張劑、抗發炎藥物,如類固醇、抗膽鹼類藥品等。以速效型的支氣管擴張劑來說,可以直接放鬆控制支氣管的平滑肌,適合治療正在急性發作中的氣喘。
蘇泓文醫師也建議兒童氣喘最適合中西醫合併治療,西醫能夠保障即時呼吸安全,而中醫能夠改善從根本免疫與過敏體質,減少對藥物的長期依賴,透過專業的中西醫治療,能夠給孩子更全面、安全的疾病控制。
兒童氣喘黃金治療期
部分家長會誤以為兒童氣喘只要長大後就會痊癒,其實不完全正確!兒童在長的過程中,隨著肺部發育逐漸成熟,呼吸道感染的機會相對降低許多,看上去確實有緩解、不再發作的現象,但其實仍有部分氣喘兒童,症狀仍會持續至成人。
氣喘治療的黃金治療期在於學齡兒童時期到青少年的期間,在這個階段中西醫同時配合治療能夠最大程度的改善氣喘症狀,降低氣喘延續至成年的機會,並減少肺部及氣管長期受損的風險。
中醫個人化氣喘2階段治療
中醫治療強調依體質調整的標本兼治,不僅控制急性症狀,更著重於改善體質,降低反覆發作的可能。因此,中醫通常會依照病程分為急性發作期與緩解期兩大階段進行治療。
急性期(發作期)治療:
- 風寒束肺: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常用方藥小青龍湯加減,方中以麻黃、桂枝發汗解表、細辛祛風散寒,可用來治療痰多、喘咳等症狀。
- 風熱犯肺: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常用方藥麻杏石甘湯,以麻黃、杏仁能宣肺洩熱、平喘鳴;或桑菊飲加減,以桑葉、菊花疏散風熱,佐以桔梗宣降肺氣,止咳化痰。
- 痰濕阻肺:燥濕化痰,寬胸理氣
常用方藥二陳湯,以半夏為君,燥濕利痰,佐以茯苓行水消痰
緩解期(間歇期)治療:
- 肺氣不足:益氣固表,健脾補肺
常用方藥玉屏風散,以黃耆為君,可補脾肺之氣,佐以白朮合藥,加強健脾益氣的功效;或以補中益氣湯,以黃耆、人參補中益氣,佐以甘草、生薑、大棗等調合脾胃。
- 脾氣虛弱:健脾補氣,燥濕化痰
常用方藥為六君子湯,以人參、茯苓、白朮、甘草為補氣健脾的四君子方,加入陳皮、半夏燥濕化痰,六者合用為六君子湯;參苓白朮散,以四君子湯為基底,合以桔梗上行,宣肺利氣、砂仁合胃醒脾,理氣寬胸。
- 腎氣不足:補腎納氣,化痰定喘
常用方藥為腎氣丸,以乾地黃滋補腎陰,山茱萸、山藥補肝脾,合以澤瀉、茯苓利水滲濕;參蛤散,蛤蚧補肺益腎,自古便是治療肺腎不足導致虛喘的重要藥材,輔以人參補氣益血,治療虛勞咳喘。
蘇泓文醫師也提醒中藥應由專業中醫師根據個人體質配藥,請勿自行抓藥、相信「補一補就會好」,反而容易造成補過頭、補錯地方,導致問題加重。

中醫外治輔助治療氣喘
中醫在治療氣喘上除了使用中藥調理外,也有許多外治療法,可以協助改善氣喘體質、減少發作頻率:
1.針灸治療氣喘
透過刺激與肺部經絡相關的穴位,如定喘、肺俞、合谷、尺澤等穴位,能疏通肺氣,改善呼吸不順暢的情形。若害怕針刺時帶來的疼痛,則可以選用更無痛、無侵入式的「雷射針灸」,效果亦十分卓越。
2.小兒推拿手法
可配合補脾經、補肺經、按揉肺俞、定喘穴以及推天突等手法有助減少發作。
3.穴位敷貼(三伏/三九貼)
在每年的三伏天以及三九天,針對肺部相關穴位以特製的藥餅敷貼於穴位之上,能提振人體陽氣,改善體質進而增強免疫力。以降低上呼吸道的發炎,以治療過敏性疾病。
4.中藥氣霧吸入
透過專業霧化器,能將液體藥物霧化為微細霧狀顆粒,透過直接吸入使藥效直達支氣管與肺部,讓呼吸道疾病患者可以更加容易吸收。蒔見以麻黃、杏仁、魚腥草、金銀花為氣喘吸入專用方,宣肺平喘、止咳化痰,改善氣喘患者的咳嗽、胸悶等不適症狀。

案例分享:氣喘兒的改善歷程
診間曾有一位6歲的男孩,從4歲起就經常打噴嚏、流鼻水,喉嚨裡總帶著清痰聲。每到天氣轉冷或運動後,孩子就容易咳嗽、胸悶,甚至呼吸急促,晚上還常常聽見喘鳴聲。 在接受4週的中藥合併針灸治療後,孩子的噴嚏與流鼻水明顯減少,氣喘帶來的胸悶與咳嗽也改善許多,因此減少了西藥的依賴。除此之外,這位孩子本身有過動症合併自閉兒出現的注意力不集中、衝動控制較差問題,隨著體質逐漸調整,這些狀況也獲得了改善。
蘇泓文醫師叮嚀:
中醫治療氣喘,並不僅止於「止咳化痰」,更強調整體體質調養:免疫調節、臟腑平衡等多面向著手。透過中藥與針灸多重治療並行,不但能減少氣喘反覆發作,也可能間接改善孩子專注力與睡眠品質。早期介入治療,對於兒童氣喘控制與整體發展,都能帶來長遠的助益。
氣喘中醫優質門診
「氣喘中醫優質門診」是由衛生福利部推動的特色計畫,目的是提供氣喘患者更全面的治療選擇。除了西醫的藥物控制外,透過中醫師評估,患者可以接受中藥調理、針灸、穴位貼敷等治療方式,幫助減少氣喘反覆發作與藥物依賴。這樣的門診強調「中西醫合併」,既能穩定病情,也能改善體質,對兒童氣喘患者特別有幫助。
只要是小於13歲的氣喘兒童,並具有西醫師診斷為氣喘的診斷書或肺功能異常報告,便能加入蒔見中醫的「氣喘中醫優質門診」計畫。
除了口服中藥之外,還提供穴位敷貼、針灸治療、小兒推拿手法、中藥氣霧吸入等多元治療方式,能明顯讓小朋友的氣喘控制分數(ACT)顯著提高,有效改善生活品質以及運動、學業表現。

氣喘常見問題
氣喘屬於慢性呼吸道疾病,目前醫學上多以「長期控制、減少發作」為治療目標。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免疫系統成熟,加上合宜的治療與照護,部分兒童的氣喘症狀確實有機會逐漸減輕甚至不再發作。但是否能完全根治,仍需視孩子體質與環境因素而定。
中醫強調體質調整,並非單純壓制症狀。若是急性期發作,中藥或針灸有時在數天內就能幫助緩解咳嗽、喘鳴;而體質調理則需持續數週至數月,才能降低反覆發作的頻率。治療時間長短因人而異,通常需配合季節變化與孩子的身體狀況進行調整。
可以的。臨床上常見的做法是以西醫藥物控制急性症狀,中醫則負責調整體質、減少過敏反應與氣道發炎,兩者搭配能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不過建議在醫師的專業評估與監測下進行,避免重複或不當用藥。
蒔見中醫以科學治標與調理治本的精準整體治療,讓每一次用藥都能看見進步。
——— 完整的中醫養護體驗 從蒔見開始 ———
蒔見中醫診所 東橋院 • 耕耘、實現 看見中醫的美
地址:台南市永康區東橋七路357號
電話預約:06-302-2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