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要快速又有效的減重可以說是很多現代人的目標,因此有不少人會考慮吃減重藥、抽脂,甚至縮胃手術,但這些方式雖然見效快,卻潛藏不少風險與副作用。
其實,減重並非只有一條路,運動、飲食、中醫調理等多元的方式,各有不同效果與適合族群。本篇將帶你深入解析 5 種常見的減重方式,完整比較效果與安全性,帶你找到最適合、最健康的減重方法。
目錄:
Toggle減重手術:袖狀胃切除、縮胃曠腸手術等
什麼是減重手術?
台灣的減重發展歷程並不算長久,大約近20年才逐漸成熟,目前台灣現行減重手術有6種:胃繞道、胃縮小、縮胃繞腸、縮胃曠腸、縮胃摺疊、胃摺疊。
早期多以胃繞道為主,治療對象是有「嚴重肥胖患者且合併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困擾的患者,此類手術因為能在短期使體重顯著下降,並且改善胰島素的分泌和敏感度,對於糖尿病有「代謝」的治療效果,因此這類手術也被稱為減重代謝手術。
而近幾年隨著腹腔鏡、手術技術的成熟,減重手術快速減重的效果也吸引到不少有嚴重肥胖困擾但非慢性病患者的人施作,以袖狀胃切除手術(縮胃手術)、縮胃曠腸手術等為主要治療方式。此類手術其原理大致為切除或縮減部分的胃,達到限制食物攝取量、並減少飢餓荷爾蒙的分泌,從而到抑制食欲、增進飽足感的效果。
減重手術的風險性與副作用
減重手術效果雖快,但它仍屬於高侵入性的治療方式,其背後的副作用及風險性也是需要納入考量的關鍵。常見的併發症包括手術過程中的出血、感染、腸胃道縫合口滲漏,以及術後的腸阻塞或膽結石,都是有可能出現的風險症狀。
而長期來看,因為減少胃和腸道的吸收功能,勢必會導致營養吸收的不足,從而出現缺鐵、缺鈣等多種營養素的缺乏,從而容易貧血、骨質疏鬆等症狀產生,必須積極補充相關維生素營養。
除此之外,縮胃手術會將胃切除大部分,由於容量減少,食物進入後容易造成胃內壓力升高,胃酸更容易被擠回食道,因此在手術後容易產生胃食道逆流和消化不良等症狀。
減重手術適合對象
減重手術並非人人都能接受,它主要適合BMI ≥ 35的嚴重肥胖者,或BMI ≥ 30且合併糖尿病、高血壓、睡眠呼吸中止症等代謝性疾病的患者。這類族群因體重過重已對健康造成明顯威脅,透過手術能在短期內有效降低體重,改善血糖、血壓與心血管風險。
但再次強調,減重手術屬於侵入性高的醫療處置,具有不可忽視的風險與副作用,術後也必須長期追蹤與調整飲食生活,若僅為了外觀瘦身或短期減重需求,並不建議接受手術,更不能視為快速解決肥胖的萬靈丹,想要瘦身還是須由專業醫師進行完整評估,並搭配飲食運動或中醫調理,才能確保健康與安全。

抽脂手術
常見的抽脂手術
抽脂與其說是減重,不如說是雕塑體態會更為恰當,台灣的抽脂手術的發展已超過30年,從早期高風險的傳統抽脂,到如今多元的抽脂手術,是想快速雕塑身型的選擇之一,以現今的抽脂手術中,常見的有水刀抽脂、雷射溶脂、超音波溶脂(威塑抽脂)等。雷射抽脂是透過將光纖探針深入皮下脂肪層,在經由雷射光的熱能,將大塊脂肪細胞溶解後,再由身體吸收代謝;而超音波抽脂主要是透過超音波震碎脂肪細胞膜,使其成為乳糜狀後抽出體外。
抽脂手術的風險性
抽脂手術能過快速改善局部脂肪堆積,但依舊屬於侵入性手術,仍需在麻醉後進行,因此仍有一定麻醉風險。此外,抽脂術後短期內會有瘀青、腫脹等術後後遺症;而在抽脂過程中會破壞皮下組織,術後容易有積液與腫脹,需要穿著塑身衣,提供均勻的壓力,幫助降低腫脹與瘀青,是十分重要的術後照護環節,若在術後沒有得到良好穩定的壓迫,可能會使剩餘脂肪分布不均,導致肌膚有波浪狀或硬塊感。
此外,如果在手術過程中若有操作不當,脂肪團塊有進入血管的風險,當脂肪塊隨血液循環流竄至其他部位,可能會引起血管阻塞的現象;而如果在術中血液循環、脂肪層受損過度也可能會導致局部脂肪壞死,造成腫脹、硬塊等。
抽脂手術適合對象
抽脂並非真正的減重方法,抽脂術後體重並不會有明顯變化,脂肪的密度低且輕,抽出的脂肪並不會對體重有太大影響,抽脂更多是為了雕塑身形曲線,因此更適合僅輕中度過重,或是身體有特定部位的脂肪不易瘦身困擾的人。
也要特別提醒,如果是嚴重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凝血功能異常者,務必經由專業醫師評估判斷後,審慎考慮過後再進行。

減重藥物:猛健樂、善纖達
猛健樂和善纖達是什麼?
是西醫中有一種治療糖尿病的針劑注射型藥物,用於管理血糖、體重的輔助治療,也是在坊間常聽到的「瘦瘦筆」、「瘦瘦針」,目前最熱門的有猛健樂(Mounjaro)和善纖達(Saxenda)兩款。此類減重方式是透過藥物模仿人體腸道分泌的兩種激素GLP-1和GIP,透過注射相似的成分讓人體感受到飽足感、降低食量、延緩胃排空,食物消化的速度會變慢。
猛健樂等藥物的使用風險
不論是善纖達(Saxenda, Liraglutide)或猛健樂(Mounjaro, Tirzepatide),都屬於 GLP-1 受體相關的藥物,因此容易引發腸胃不適的副作用,如:噁心、嘔吐、胃脹、便秘等,目前兩款藥物在美國FDA皆有標示潛在風險,過去在動物實驗中曾觀察到甲狀腺C細胞腫瘤的風險,因此使用這兩款藥物都需要在醫師監測下使用,並隨時觀測自身身體情況,如有異常需儘早停藥就醫。
猛健樂適用對象
減重針劑如善纖達與猛健樂,並不是「快速瘦身的魔法針」,對於有肥胖困擾的成人,它們能作為輔助治療幫助減重,但仍舊需要搭配飲食控制與規律運動,才能達到安全且持久的效果,若僅依賴藥物而忽略生活習慣調整,不僅容易復胖,也可能增加副作用風險。
此外,這些藥物不適合所有人使用,尤其是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以及曾有胰臟炎或甲狀腺腫瘤病史的患者,更應避免自行使用,並且使用過程中皆需由醫師評估並監測,切勿自行購買或透過未經授權的管道取得。

中醫減重:針刀、埋線、中藥調理
低副作用的中醫減重
中醫減重強調兼顧身體負擔和安全性,多以非侵入性或微創的方式進行治療,對肝腎、腸胃負擔較小,副作用相對低,透過埋線、針刀、針灸或中藥調理等方式,可以穩定改善代謝,再搭配飲食和運動控制,能有更好的減重效果。
整體減重:中藥調理、水藥加乘
1.中藥調理:
透過中草藥方調整脾胃、利水消腫、促進脂肪分解與能量代謝,能夠幫助整體減重。
中醫在肥胖上,將其區分為五大類型體質,依據不同的體質調理、對症下藥,養成易瘦、不復胖體質。
- 脾虛濕阻型:水腫型,多為下半身肥胖、下半身水腫。
- 胃熱濕阻型:老饕型,胃口大、火氣大,飲食方面喜好油膩、口味重,易伴隨三高等症狀。
- 肝鬱氣滯型:壓力型,長期高壓力的狀態,會使代謝減緩、脂肪囤積。
- 氣血虛弱型:虛弱型,體質虛弱、氣血不足、容易疲倦、臉色差,有頭暈、心悸等問題。
- 陽氣不足型:敏感型,身體機能低下,代謝緩慢,體內能量不足,無法消耗脂肪。
2.水藥—燃脂輕盈湯:
濃縮藥劑,能夠促進藥效吸收,讓減重更加乘。
燃脂輕盈湯,以通陽發汗為方向,讓身體進入有氧系統,達到馬拉松等級的運動能量消耗。主方以麻黃、石膏入藥,降低食慾、提高代謝,促進脂肪分解;精準代謝脂肪不掉肌,杜絕越補越虛的不當減重。藥方輔以白朮、桂枝、山楂等方,化痰消脂,去除體內多餘的痰濕,並加強身體代謝脂肪,讓瘦身更健康!
局部雕塑:針刀減重、埋線減重
1.針刀減重:
利用微創小針刀在特定穴位及皮下脂肪層進行刺激,透過針刀特殊的設計,可以直接破壞脂肪細胞,減少其數量,進一步加速脂肪分解與代謝,有助於達到有效的減重與塑形效果。
2.埋線減重:
使用可被人體吸收的手術用羊腸線,透過專用針具埋入體內的特定穴位。羊腸線埋于體內時,身體內的白血球在代謝過程中不斷產生輕微發炎反應,長時間持續刺激皮下脂肪層及特定穴位,進而調節新陳代謝與內分泌系統,降低食慾、促進氣血循環,達到身體塑形與減脂的效果。
中醫減重強調整體性治療,根據每個人的體質進行調整,並且也會搭配生活方式的調整,配合飲食控制、運動,才能夠達到穩定、持久、不復胖的體重管理。相比起手術類和西藥,容易引發腸胃不適等症狀,中醫在減重的同時,能夠幫助調理身體,讓瘦身之路也能健康、安全。

運動飲食控制
運動、飲食控制,是減重之路上必不可少的重點,但許多人為了能夠快速瘦身,以相當極端的方式進行飲食控制,反而會使身體加重負擔、缺乏營養,反而更容易引起復胖和身體不適,以下列舉出幾種網路上曾經紅極一時的減肥法:
網路熱門減肥法
1.劉亦菲減肥法:
五日斷食菜單,蛋斷、液斷、肉斷、果斷、菜斷,每天只單一攝取某類食物,透過大幅減少熱量攝取,讓身體進入分解脂肪的狀態。但相應的會使身體營養不足,容易頭暈、沒力氣,肌肉量也會跟著下降;而當恢復正常飲食後,就又會迅速回歸原本體重,甚至更高。
2.IU魔鬼菜單:
極端的減肥菜單,早餐只吃蘋果,午餐為地瓜或是香蕉,晚餐則是只喝高蛋白飲品。是極低熱量攝取的減肥方式,並且營養攝取相當單一,不適合長時間飲食規劃,不建議嘗試!
3.辟穀斷食法:
源於道家的一種傳統方式,主要概念為「不吃五穀」,僅飲用水、蔬果汁、蜂蜜水等液體,原先的目的是透過短暫暫停進食食物,從而達到身體排毒的目的,而到了現代被引為減重方式,透過極低的攝入熱量,從而讓身體分解脂肪,但同樣不適和長期執行,會引發營養不良、肌肉流失等問題。
4.間歇性斷食法:
與前面幾種限制飲食種類的方式不同,間歇斷食法是一種限制進食時間的方式,常見的有「168斷食法」、「52斷食法」、「24小時斷食法」等。這種方法背後的原理是因為當身體斷食時間長達12小時以上後,身體內的肝醣就會先分解完,從而開始分解體內的脂肪作為能量來源,以此達到減重的目的。

中醫師的運動、飲食控制法
醫師在診間常強調「健康、均衡、適量」三大飲食原則,作為維持體重與維持健康的核心觀念。源於美國哈佛大學的「211餐盤」是一個很好的方法,能夠幫助患者建立正確適量的飲食內容。
211餐盤的核心概念就是將一個餐盤分成三個區塊,依照 2:1:1 的比例擺放食物,達到營養均衡又能控制熱量:
- 2 份蔬菜(約餐盤的一半)
高纖維、低熱量的蔬菜能增加飽足感,幫助控制血糖波動,也能促進腸道健康,建議多選擇深綠色或多色蔬菜。
- 1 份蛋白質(約餐盤的四分之一)
來源可以是魚、雞胸肉、蛋、豆腐或黃豆製品,幫助維持肌肉量並提升代謝。
- 1 份全穀雜糧(約餐盤的四分之一)
以糙米、燕麥、藜麥、地瓜、南瓜等未精製澱粉為主,比精緻白飯或白麵包更能延緩血糖上升。
這種方式相當簡單又直覺,能夠避免攝取過多的澱粉與油脂,也能維持營養均衡,減少極端飲食的情況。
運動方面則會強調循序漸進、持之以恆,根據自身的體力與過往運動程度,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運動時也推薦結合有氧運動(如:慢跑、游泳、跳繩等)和肌力訓練(如:深蹲、平板支撐等),另外醫師也特別提醒,老年人及關節有不適症狀的人,請務必諮詢相關專業人士,並在陪同下進行訓練。

減重方式怎麼選?5種減重方法優缺點一次比較
面對減重,選擇方式五花八門,從手術、藥物,到中醫療法與生活型態調整,各有優缺點與適合的族群。為了讓大家一目了然,我們整理出 五大常見減重方式 的比較表,包含原理、優點、風險、副作用,以及適合對象。
- 高風險減重方式:
減重手術 (縮胃、胃繞道等) |
抽脂手術 | 減重藥物 (猛健樂、善纖達等) |
|
---|---|---|---|
原理 | 改變腸胃結構,限制進食與吸收 | 以手術方式抽取局部脂肪 | 調節腸泌素,抑制食慾 |
優點 | 體重下降快速 | 改善身形線條 | 體重下降效果佳,部分可控制血糖 |
風險/副作用 | 手術風險高、術後易有營養不良、胃食道逆流等問題 | 有出血、感染、肌膚凹凸不平等風險,且對體重下降有限 | 部分有噁心、嘔吐、腹瀉等副作用,且有潛在風險 |
適合對象 | BMI ≥35,或 BMI ≥30 且合併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者 | 輕中度肥胖 有局部脂肪堆積者 |
適用於 BMI ≥27 合併慢性病,或 BMI ≥30 者 |
中醫師提醒 | 需經嚴格醫療評估,並非第一線選擇 | 脂肪僅佔體重部分比例,不能視為主要減重方法 | 須醫師評估處方,不可自行使用 |
- 低風險減重方式:
中醫減重 (針刀、埋線、中藥調理) |
運動 飲食控制 |
|
---|---|---|
原理 | 中藥調理+刺激代謝 | 保持熱量赤字 提升身體代謝率 |
優點 | 副作用低、兼顧體雕和減重,復胖機率低 | 最為安全,同時能夠改善體能 |
風險/副作用 | 低副作用 效果需時間累積 |
需要長時間規律維持,初期進展緩慢 |
適合對象 | 中醫減重適合所有人,慢性病亦能合併調理 | 適合所有人,且門檻低,人人都能透過這種方式減重 |
中醫師提醒 | 建議搭配飲食運動,減重需要醫患共同配合 | 遵循健康的飲食規劃,勿採信網路流傳極端飲食方式 |
選擇適合自己的減重方式:4大自我評估面向
眾多減重方法中,每個人的身體狀況與需求不同,沒有單一的「最佳方案」,而是需要依照自身條件來選擇。一般來說,可以先從以下幾個面向自我評估:
- BMI 與健康狀況:若屬於輕中度肥胖,可先以飲食調整與運動為主;若合併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則需醫師評估是否適合藥物或手術。
- 減重目標:想改善身形線條,抽脂或中醫局部雕塑可能更適合;若要改善代謝與全身性肥胖,藥物、中醫調理或飲食運動更有幫助。
- 可承受的風險:手術與藥物減重見效快,但風險與副作用也相對高;中醫療法與生活型態調整雖需時間,卻更安全穩定。
- 長期維持的可能性:減重不僅是短期目標,還需要維持;若無法改變生活習慣,即使手術或藥物也容易復胖。
醫師也特別提醒,最重要的是在專業醫師的評估下,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切勿盲目跟風或自行使用藥物,以免帶來健康風險。
蒔見中醫以科學治標與調理治本的精準整體治療,讓每一次用藥都能看見進步。
——— 完整的中醫養護體驗 從蒔見開始 ———
蒔見中醫診所 東橋院 • 耕耘、實現 看見中醫的美
地址:台南市永康區東橋七路357號
電話預約:06-302-2619